返回顶部
    1. RCEP开启全球新视界

      时间:2020-12-25 20:12     来源:互联网     阅读:

        RCEP开启全球新视界

        历时8年谈判,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(RCEP)终于正式签署。这是世界上参与人口最多、成员结构最为复杂、最具发展潜力的一项自贸协定,由此,东亚区域合作进程迈入一个新阶段,为亚太乃至全球经济复苏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
        从“四轮驱动”到“全面关系”

        自1997年东亚区域合作进程正式启动以来,东南亚国家联盟(东盟)成员国与东北亚的中日韩三国在开放区域主义的指导下,建构了“东盟+中日韩”(“10+3”)多层次多领域合作机制。每年,在东盟主席国轮流主持下,13个国家定期召开领导人峰会、部长级会议、高官会议、司局长工作会议和第二轨道的政策对话会,形成了一个纵向的政府间年度会议机制。  

        同时,主管外交、经济、金融、银行、农业、森林、环保等16个领域的部长们还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官方层面的会议,规划和推动实质性合作。与此并行的还有东盟国家间合作机制、东盟分别与中日韩三国进行的“10+1”合作机制以及中日韩单独的领导会议机制,从而形成了“四轮驱动”的独特东亚合作样式。然而,鉴于东亚国家经济实力的明显不平衡性,经济发展程度的巨大差异性,以及域外国家在东亚区域所保持的传统影响力,与上述合作模式相关的变局也在酝酿。

        其中,在地缘上与东亚为邻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两国,虽然在国家身份上都把自己定位为西方国家,但在经济上却与东亚国家紧密相连,是东亚国家重要的矿产和农牧业产品供应国。印度推行“东向”政策以来,也试图加强与东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。东亚国家决定将澳大利亚、新西兰和印度纳入东亚区域合作进程,自2005年起有了“10+3”再“+3”的“东亚峰会”。

        2010年,与东亚长期保持密切关系的美国和俄罗斯也应邀与会。这样,以“10+3”为东亚经济共同体建构的主渠道,以“东亚峰会”作为大国协调的平台,形成了东亚区域合作的双层结构。

        着眼西太平洋总体,为应对欧洲和北美区域经济整合所带来的压力,东盟国家于2012年正式倡议建立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框架的、地跨整个西太平洋的自由贸易区建设。这一年,由东盟十国、中日韩再加上澳新印的16国RCEP谈判进程正式启动,其目的是要建构一个适合东亚经济合作现实需要、能够强化经济体间贸易投资和社会服务等要素深度融合的制度安排。

        从“雁行模式”到“平轴模式”

       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,国际社会一直借用日本学者提出的“雁行模式”来分析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,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垂直分工模式,当时日本作为带动东亚经济发展的“领头雁”,处于产业分工的最顶端,在日本之后是当时被称为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“亚洲四小龙”,之后是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东亚其他正在迅速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,之后则是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。

        进入21世纪以来,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,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东亚整体经济发展的引擎效应,日本“领头雁”的作用大大降低,“雁行模式”逐渐式微。东亚区域合作逐渐由以前的“雁行模式”转向“平轴模式”。

        这一区域合作新模式是借用机械轴承的外在样式,即钢珠环绕轴心滚动而使轴承顺滑旋转的原理,来解析东亚经济一体化现象。东亚区域内的各个经济体共享相近的文明、相似的历史、相通的社会、相像的生活,通过进行多维度的平行和垂直交叉的产业分工,促进相互融合,从而实现区域内经济的一体化。在这一经济共同体内,不仅各经济体命运与共、利益共享和责任共担,而且区域内国际关系的各要素也相互作用、相互制约,最终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内在体制。

       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建构,正是基于以上地缘、文明和物质的共同基础。经过8年深入细致的谈判,虽然去年因印度的退出而带来了一些不确定性,但最终还是有了结果。RCEP放宽了成员间货物、服务、投资等市场准入条件,原产地规则、海关程序、检验检疫、技术标准等也将逐步统一。

        由此,东亚各经济体间的贸易、生产、投资、科技、资源、知识产权、劳动力等产业要素可以方便地顺畅流动,这将为东亚区域合作的“平轴模式”提供更加可靠的制度支撑。这一框架以地域广阔而人口众多的东亚大陆为平台,加上处于东亚南缘地带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,通过闭合性内在聚合而紧密连接在一起,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,意味着全球约29.7%的人口、GDP超过25万亿美元的经济体,将在这一制度框架中从事自由贸易活动,必将使整个东亚乃至西太平洋,整合为一个庞大的区域性经济体。

        从区域到全球的示范效应

        新协定的达成,将对区域合作带来怎样的影响?对中国而言有哪些特别之处?

跟帖

0

参与

0

发表评论
  • 暂无评论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