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顶部
    1. 品种选育量占六成 企业已成中国育种创新主体

      时间:2020-11-11 22:44     来源:互联网     阅读:

        本报记者 王祝华 实习生 赵 舟

        “从2011年国务院出台‘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’推广商业化育种到现在,我国的种业发展环境不断得到优化,并走在了世界种业科技创新的前沿。”10月30日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在“海南自由贸易港种业发展论坛”上发表“中国种业发展现状与趋势”主题演讲时如是说。  

        保障粮食安全要从种子抓起

        种业发展在国家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,尤其是研发推广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,才能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。

        记者了解到,目前,我国主要农作物水稻、小麦、大豆都是自主选育的品种,自主选育品种占种子市场的总体份额达到95%。蔬菜自主选育品种也比5年前上升了7个百分点达到87%。种业市场规模达1200亿元左右。另外,通过基地建设,我国种子质量稳步提升,农作物种子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8%以上。

        企业在选育数量上已超科研单位

        胡培松特别指出了企业对研发投入持续强化的现象。2016年,我国水稻前50强企业年研发投入达13.8亿元,比2011年提高了4倍,占销售额比例提高到6.3%。企业品种权申请量超过科研单位,获得新品种权数量比2013年增长近17倍。

        他说,企业已经成为我国育种创新主体。2019年,隆平高品科研发投入4.1个亿,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系;荃银高科公司拥有较完善的研发体系,研发投入不断增加,以“荃优系列组合”产品撑起了这家公司近两年的高额利润。“放眼全球,我国种业品种仅次于美国,呈井喷现象。育种企业贡献很大,品种选育数量上已经超过科研单位,占整体品种选育量的60%。”

        新形势下要探索链条式育种模式

        胡培松表示,2011年,我国种业企业最多达到了8700家。种业市场大,竞争也大。不仅竞争度高,集中度也越来越高。多、小、散、弱的现象在逐渐改变,通过一系列并购、合作形式,我国小作坊式的育种模式正逐渐淘汰退出。

        种子企业该如何在新形势、新环境下生存?“没有特色死路一条。”胡培松认为,企业必须具有核心的、原始的创新能力,推出领先一代的产品。此外,生物技术和人才也将成为国内种子企业未来竞争的焦点,尤其在基因工程技术方面。

        他以水稻为例指出,美国机械化制种模式有效地降低了杂交稻的育种成本,使得美国杂交稻播种面积占稻面积种植的一半。“中国不缺好的育种团队与种子优势,需要的是做好顶层设计,集中力量办大事,推动科技融合。”胡培松建议通过科企合作、利益分享的方式,探索链条式育种模式,搭建科企合作平台,以种质分享推动重大种质创制共享,朝着优质、绿色、安全、高效的目标开展联合攻关。

      【编辑:田博群】

跟帖

0

参与

0

发表评论
  • 暂无评论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