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顶部
    1.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:北京生态环境逐步向好 守护生物多样

      时间:2021-05-24 03:22     来源:互联网     阅读:

        中新网北京5月22日电 (陈杭)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,今年“国际生物多样性日”的主题为“呵护自然 人人有责”。

       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,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。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表示,“十三五”时期,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(EI)连年攀升,由2015年的64.2增长到2020年的70.2,增长9.3%。

       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(EI)连续六年提升

        近年来,北京市按照国家《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》,于每年初对上一年度全市及各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(EI)开展评价,评价结果向社会发布。  

        评价显示,北京市EI连年攀升,由2015年的64.2增长到2020年的70.2,增长9.3%。从功能区看,首都功能核心区、中心城区、平原区EI均有较大增长,其中平原区EI提升最大,达到16.9%,首都功能核心区EI提高了15.1%,生态环境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全市平均增幅,优良生态环境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。

        此外,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以来,北京市坚持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,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、做好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污染减排“减法”的同时,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,推进生态环境建设,大力实施南水北调、平原区百万亩造林工程及其他绿化工程,做好扩大环境容量的“加法”,生态环境状况稳步向好。

        开展自然界“人口普查”

        今年4月16日,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《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》,将于6月5日起实施,其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,以法治方式落实中央要求;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内容纳入市委生态文明委年度重点工作,把开展本底调查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措施写入《北京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1年行动计划》重点任务,予以推进落实。

        按照生态环境部相关技术标准,2020年,北京将全市划分为212个网格,对部分网格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及哺乳动物、鸟类、两栖类、鱼类、昆虫、藻类等物种多样性开展全面调查,在此基础上,制定了北京市2021至2025年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案,计划在“十四五”期间实现调查网格全覆盖,动态摸清全市生物多样性的本底情况。

        其中,2020年的本底调查工作中,已实地记录各类物种共5086种。发现了70种北京新记录种,其中,苔藓植物40种,维管植物3种,昆虫16种,大型真菌11种;其中,中国新记录种12种,包括大型真菌11种,昆虫1种。

        孕育丰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

        北京地处太行山、燕山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,太行山、燕山在此交会,两山围合出西、北环山,东、南向海的半包围地形,称“北京湾”。海拔高差超过2000米,地形地貌复杂,分布有中山、低山、丘陵、台地和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,以及永定河、潮白河、北运河、蓟运河和大清河五大水系,有森林、灌丛、草丛、草甸、湿地等生态系统类型,生境类型多样,在京津冀生态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,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。

        据介绍,北京重要的生态空间主要分布在“两山两河”(两山:燕山、太行山;两河:永定河流域、潮白河流域),这里也是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区域,这里孕育了丰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,提供了北京城历史发源的自然物质基础,为城市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基底和生态屏障。

        此外,由于地处“东亚-澳大利西亚”候鸟迁徙区,使北京成为世界上鸟类最丰富的首都之一。目前北京有确切记录的鸟类占全国鸟类物种数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,在我国北方城市中独一无二。(完)

      【编辑:刘湃】

跟帖

0

参与

0

发表评论
  • 暂无评论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