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顶部
    1. 田间地头“新农潮”:种地先养土、农产贴“身份证”

      时间:2021-04-07 21:37     来源:互联网     阅读:

        中新网台州4月6日电(记者 范宇斌)“每天都有数吨茭白发往苏浙沪,每箱茭白都贴上了二维码,这是茭白的‘身份证’,也是进入市场的‘通行证’。”春季茭白新鲜上市,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北洋镇种了13年茭白的农民蒋良珍却从未想到,有一天,自家的茭白也会受益于新技术。

        “十四五”开局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奏响,农业大国中国如何迈向农业强国,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题中应有之义。

        眼下,在数字经济大省、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诞生地——浙江的田间地头,数字化、生态化、技术化的区域农业种植管理模式应运而生,当地农民们正引领更智慧、更健康、更高效的农业“新潮流”,进而助推乡村产业振兴。

        从“一张码”见证“技术改变农业”

        “播种、施肥、采收、包装、销售等各环节,我们都会记录在手机上的‘诚信农夫’App,动动手指就能让经销商、消费者放心,我们农民当然高兴了。”黄岩官岙茭白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蒋良珍说,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不但没增加成本,反而让北洋清水茭白更好卖了。

      一名农技人员将异色瓢虫卵卡放置到辣椒苗上 范宇斌 摄

      一名农技人员将异色瓢虫卵卡放置到辣椒苗上 范宇斌 摄

        其所在的黄岩,是浙江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单位,农产品安全是当地农业最早借助数字化赋能领域,目前已实现“田头到舌头”的一码全程监管。

        规模化种植茭白13年来,蒋良珍感受到技术改变农业,以育苗环节为例,她说,过去,茭白育苗费时费力。“在农技专家指导下,我们正尝试双季茭白薹管育苗,大大缩减了育苗时间和成本。”

        在实践中不断摸索,蒋良珍通过对引进茭白品种的数次提纯复壮提高了产量和品质,采用环棚薄膜覆盖技术解决了越冬保温问题,借助水浆与肥料施用的合理搭配准确控制茭白的生长及成熟期。此外,秸秆循环利用、杀虫灯、性诱剂等绿色防控设备和技术,加强田间生产监管和产品质量监测。

        从茭白田里的点滴变化不难看出,“技术改变农业”并非一句口号,浙江农业影响更甚。据中国农科院发布的测算办法,浙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5.15%。

        农民们加速拥抱技术红利同时,政府也在“推把手”。

        集成创新、迭代升级是农业数字化的发展方向。如金华研发“田间一件事”智慧服务系统,围绕田间种植全周期“种、管、收、销”四个环节,实现清单式管理、一站式办理、一体化服务,让现代农业服务“一点就通”,成为农民田间管理的好帮手;“中国蜜橘之乡”黄岩,近期投运“智慧果园一张图”信息服务平台,打通了各类涉农管理数据平台,为柑橘生产提供“一张图”的对称信息与数字支撑……

        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。数据显示,“十三五”期间,浙江共实施“三农六方”农业科技协作项目158项、产业技术团队项目1084项,创新集成并示范推广20项重大科技成果……

        从“健康土壤”透视农业生态化之道

        春耕春播时节,走进黄岩中德农场,记者发现不少田块并未着急种上农作物。远远看去,被紫云英、苕子等绿肥植物覆盖的田地如同“荒地”。

      一名农民驾驶圆盘耙进蔬菜种植大棚 范宇斌 摄

      一名农民驾驶圆盘耙进蔬菜种植大棚 范宇斌 摄

        这背后实则大有讲究,该农场创办者李锦波向中新网记者透露:“要种好地,首先要养好土,只有健康的土壤才能长出健康的作物。”

        杜绝使用化肥、农药等,这是李锦波开展有机种植的不二法则。8年前,他受德国有机农场的启发后,到黄岩开始“触农”,种植有机粮食和蔬菜。

        不用化肥,能保证产量吗?不打农药,病虫害又如何防控?为此,李锦波在学习源自澳大利亚的德米特活力农耕后开始践行。

        “种草喂牛、绿肥还田、大米酿酒、米糠喂禽、粪便堆肥……经过7年改造,建立农场独立的生态循环系统。”李锦波谈及,实践发现,健康的农作物反而不招虫子了,300多亩地还引来了35种以上鸟类。2015年至今,中德农产陆续通过了中国有机认证、欧盟有机认证以及澳大利亚活力农耕认证。

跟帖

0

参与

0

发表评论
  • 暂无评论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