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顶部
    1. 多家知名企业广告“翻车” 点子不够低俗来凑?

      时间:2021-01-20 04:02     来源:互联网     阅读:

        最近,知名企业接连出现低俗互联网广告一事引发网友批评。专家指出,互联网时效性更强、传播速度更快、开放性更强,客观上会放大低俗广告的影响力,建议强化对互联网广告的广告主、广告经营者、广告发布者的行政指导,督促有关平台切实履行法定广告审查义务,自觉树立正确的广告导向。

        最近,全棉时代一则被网友吐槽“低俗营销”“故意丑化女性”的互联网广告引发舆论批评,后又因“自夸式道歉”再度“翻车”。  

        这并不是第一个被指低俗的互联网广告。就在前不久,京东金融等因发布价值观有问题的广告被网友批评。

        有关部门对低俗广告的打击持续了多年,如今互联网广告却频频因内容低俗“翻车”。这些低俗广告为何产生?为何屡禁不止?互联网是它们的温床吗?该如何铲除?带着这些疑问,《工人日报》记者进行了调查和采访。

        知名企业广告“翻车”

        一名年轻“女子”在夜间独自行走时被人尾随,当尾随者逐渐靠近时,“女子”拿出卸妆湿巾擦脸,转身瞬间变成一个“男人”。

        全棉时代的这则广告被专家解读为:有恶意曲解女性日常妆饰行为的成分,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受到网民“讨伐”是应有之果。

        就在1个月之前,京东金融的两则互联网广告同样被舆论视为低俗、价值观有问题。其中一则广告里,在飞机上一名农民工的母亲身体不适,空姐建议升舱,正当农民工因囊中羞涩而感到为难时,一位老板模样的人劝他借贷。

        此前,还有多家知名企业因低俗广告问题而被网友质疑。细数下来,这些知名企业集体在去年因广告的价值取向问题“翻车”,地点多在互联网。

        北京星竹律师事务所合伙人、律师郝旭东指出,这些互联网广告违反了广告法第三条中关于“广告应当真实、合法,以健康的表现形式表达广告内容,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”的规定,以及第九条中关于“广告不得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违背社会良好风尚;不得含有民族、种族、宗教、性别歧视的内容”的规定。

        部分从业者文化、法律素养不高

        公开资料显示,低俗广告由来已久,有关部门也打击多年。曾有饮料公司广告宣传时贴上大胸美女图片,并配以“从小喝到大”的字样意图达到一语双关的效果……

        近年来,从国家到地方,市场监管部门部署了多轮专项清理整治低俗、庸俗、媚俗广告的行动。整治虚假违法广告部际联席会议2020年工作要点也明确,要清理整治含有“软色情”内容等低俗、庸俗、媚俗广告。但互联网低俗广告屡禁不止,特别是视频广告。

        “虽然在互联网之前的传统媒体时代,同样有低俗广告,但是互联网时效性更强、传播速度更快、开放性更强,客观上会放大低俗广告的影响力。”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授、国家广告研究院副院长张翔说。

        对于低俗广告屡禁不止的原因,张翔认为,从广告从业者的角度来看,一方面,是由于相当一部分从业者法律素养不高,出于无知等非故意原因,将日常生活中的糟粕揉进了公共传播中。另一方面,是有一些从业者为了博眼球、赚流量,追求广告效益和品牌效益,故意制造低俗广告,试图打法律的擦边球,不顾道德要求和法律规定。

        有业内人士直言,低俗路线是少数企业在创业初期为了拼市场而选择的歪路。如今,知名企业也常以低俗广告炒作,反映的是在追求流量的当下,部分从业者优质创意不够,才想出了利用低俗内容吸引眼球的简单粗暴办法。这暴露了部分从业者文化素养不高。

        监管面临人才、技术等方面挑战

        “低俗广告对社会文化、社会风气产生危害,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挑战,必须要严格监管。”张翔表示。

        不过,互联网广告也面临监管难题。“曾因缺乏相应人才、社会对互联网媒体属性的认知不足,导致一度出现监管不足的问题。”张翔介绍说。

        “广告管理一般坚持属地管理,而互联网广告具有跨地域性。”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副主任、律师赵占领分析说,低俗广告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,这些都增加了具体执法的难度。

        郝旭东则表示,互联网广告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各类电子文档,可以任意修改或删除,这增加了取证、公证的技术难度。此外,有些表现形式是在付费短文、消费体验软文中进行植入,隐蔽性强。

跟帖

0

参与

0

发表评论
  • 暂无评论~